不久前,一位40多岁的男子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来做胃镜检查,结果被查出患有早期胃癌,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我能吃能喝,怎么会长癌?网上提到的报警信号我一个都没有啊?"
说实话,很多恶性肿瘤都是无声的杀手,犹如鬼子进村,悄无声息地生长,等到积累了足够的恶势力,才会突然出现一些列症状,而当我们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往往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胃癌作为我国第二大肿瘤,更是如此。
可以说,早期胃癌基本没有 "报警信号"。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80%以上的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症状;
每年新增病例 68.9 万例,占全球病例的 42.7%;
每年死亡49.8万人,占全球47%;
9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早期胃癌确诊率不足 10%;
5年综合生存率<30%!
很多朋友问我,既然没有症状,怎么预防?只能 "等 "吗?
预防胃癌,不能等信号灯。胃癌为什么来得悄无声息?
我们的胃分为四层,分别是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和浆膜。
胃壁结构
胃癌首先起源于胃黏膜层。由于早期癌肿很浅,对黏膜损伤不大,不会出血,也很少影响消化功能,所以很少出现症状;
偶尔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很多患者会简单地认为是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
我们所说的早期胃癌,就是这种只局限于黏膜的早期胃癌。如果此时发现,90%-97%可以完全治愈,大部分不需要手术,在胃镜下就可以治疗。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殖,癌灶会越来越大,逐渐侵入肌层,穿透浆膜层,引起血管浸润和远端转移,即进展期;
一旦发生器官转移,即为晚期,5 年生存率不足 10%。
此时,一系列比较典型的症状就会堆积起来。
例如,黑便、贫血、消瘦、腹痛、呕吐、腹部肿块、腹胀、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被一些自媒体称为 "早期信号",其实是一种误导!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医生,我想告诉你:
千万不要等这些信号出现了,才想起去检查!
因为,这其实是中晚期信号啊!
比如,肿瘤大了,可能会破裂出血,出现贫血、黑便、呕血等症状;
肿瘤长在贲门处,可能会引起呕吐;
肿瘤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会导致体重减轻;等等。
发现早期胃癌的 "金标准"--胃镜检查 我曾不止一次地呼吁,胃肠镜检查应该是常规体检的必备项目,因为早期胃肠癌是其他手段无法发现的;
例如,胃镜能发现1-2毫米的微小癌肿,而CT发现大于2厘米的几率是胃镜的10倍,这是生与死的距离!
因此,一般不采用CT发现和诊断胃癌。
此外,胃肠道钡餐造影对浸润性胃癌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适用于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同样道理,超声、核磁共振和 PET-CT 也不能用于诊断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
只有胃镜才能诊断这类早期胃癌!
胃镜检查技术成熟,设备日新月异,具有放大、染色、超声等功能。对于早期癌症来说,它就是火眼金睛,毫米级的癌细胞都难逃它的法眼。
此外,它不仅能看,能诊断,还能在内镜下进行治疗。通过胃镜,不开刀、不化疗、不切除胃组织,剥离癌变粘膜,就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既省钱,又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
是不是很简单?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做胃镜呢?1、无症状的普通健康人,无论男女都要在40岁以前;
2、还有一类无症状的高危人群,要更早,比如30岁左右;
这类人群包括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高发区人群、不良嗜好人群、胃溃疡未治疗、胃癌前疾病(息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术后等);
3、有症状?当然应首选胃镜检查;
比如长期消化不良、长期腹胀、胃痛、烧心、食欲不振等,需要做胃镜检查胃黏膜受损情况;
胃镜检查早已告别了 "生不如死 "的时代,现在有无痛胃镜、舒适胃镜、胶囊胃镜供您选择。
除了及时做胃镜检查,检查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也非常重要!
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成年人一定要检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此外,注意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比如长期抽烟喝酒,喜欢吃油炸、熏制、腌制的食物,高油高盐、食物过烫、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这些都会伤害胃,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疾病。
为了保护你的胃,建议你
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多吃肉、鱼、豆制品和奶制品;
避免高盐饮食,少吃咸、熏、腌制食品,不吃霉变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