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辉教授:胃癌的威胁依然存在

   2024-04-22 227
核心提示:在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胃部的疾病还只是处于不同阶段的慢性胃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包括清除幽门螺杆菌、改善饮食和生活行为等,来预防慢性胃炎的发展和胃癌的发生。但如果置之不理,不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行为的改善,就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分泌消化液的腺体萎缩,影响消化功能、 如果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例都会好转,但也有少部分病例会继续发展,受损的胃黏膜细胞会被肠上皮细胞取代,这在病理学上被称为 "肠上皮增生",简称 "肠病"。既然没有特殊症状,我们到哪里去找早期胃癌患者做胃镜诊断呢。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有

一个共识是,癌症治疗的效果与诊断绝对相关。而且,可以说诊断越早越好,即使癌症处于萌芽状态,疗效也越好。如果想在 "刚刚形成时 "诊断出来,就必须在它形成之前就引起重视。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在小偷手刚伸出来的时候抓住他,你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这个人的可疑行为,道理是一样的。

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使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时,发现很多人肺部都有一些小结节,这些小结节大多不是肺癌,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其动态变化,医学上称之为 "随访"。如果结节不断增大、质地不均匀、长入血管、出现毛刺等,就可以诊断为早期肺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灵敏的检查方法加上密切的随访检查,是许多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法。

胃癌曾长期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但如今由于肺癌的猛增,胃癌的发病率已退居第二位。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48万例,死亡37万例,仍是世界胃癌高发区,胃癌离我们并不遥远。

胃癌是可以预防的,因为胃癌的病因比较明确,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相关性不是很强,研究表明,即使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良好的生活行为也可以降低患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以清除的,有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后,患胃癌的风险会降低。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盐摄入过多、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吸烟和酗酒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而良好的生活行为无疑有助于预防胃癌。

胃癌是可以治疗的。最早的原位癌,即仍局限于胃黏膜上皮(胃最表层的组织)的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接近 100%,换句话说,都有治愈的希望。关键在于 "早 "字,而且越早越好。

幸运的是,被誉为诊断胃癌 "黄金标准 "的胃镜检查已经在我国普及。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而胃癌都是起源于胃黏膜,然后向胃周围和胃深部发展的癌症。如今,胃镜检查还可以利用放大、染色等辅助技术,医生可以直接用放大镜观察患者的胃部,小到2~3毫米的微小胃癌都难逃其法眼,其精细程度可见一斑。胃镜检查中发现的可疑病灶,还可以立即取样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更加精确、准确。

问题是,哪些人应该做胃镜检查?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有先兆,甚至上腹部可触及肿块的患者应该做胃镜检查,但如果是胃癌,恐怕还不是早期。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的病人应该做胃镜,但恐怕大多是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那么,早期胃癌是什么症状呢?很遗憾,早期胃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既然没有特殊症状,我们到哪里去找早期胃癌患者做胃镜诊断呢?

这取决于胃癌的发展史。原来,胃癌并不是好端端的胃突然长出来的,它的前身是慢性胃炎,而胃癌几乎都是从慢性胃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慢性胃炎逐渐演变而来的。一般认为,从慢性胃炎到胃癌大约要经过五个阶段: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增生、异型增生、癌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病情较轻。如果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及时治疗,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大多可以治愈。但如果置之不理,不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行为的改善,就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分泌消化液的腺体萎缩,影响消化功能、 如果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例都会好转,但也有少部分病例会继续发展,受损的胃黏膜细胞会被肠上皮细胞取代,这在病理学上被称为 "肠上皮增生",简称 "肠病"。这种肠上皮增生已被认为是 "肠癌前病变"。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大约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胃部的疾病还只是处于不同阶段的慢性胃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包括清除幽门螺杆菌、改善饮食和生活行为等,来预防慢性胃炎的发展和胃癌的发生。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检查,也可以用来追踪慢性胃炎在一二十年间的变化。例如,对于一般萎缩性胃炎,建议三年检查一次,对于有肠上皮增生和轻度各向异性增生者应每年检查一次,如果是中度各向异性增生则应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是重度各向异性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考虑切除似乎是最佳策略。

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病,但其中有一小部分会演变成胃癌。不过,慢性胃炎是可以治疗的,而且可以避免进一步恶化。即使发生癌变,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转祸为福,关键在于认真重视。

胃镜检查

作者及公众简介

本文作者杨炳辉是复旦大学上海官网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因肝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治疗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
推荐治疗
点击排行
文章大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c)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3006065号-2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