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致癌因素有哪些?

   2024-04-21 155
核心提示:食管癌高发区的居民有吃大热饮食、饮烈性酒、多吃辣椒、嚼槟榔或烟草的习惯,这些食物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物理、化学刺激可引起局部上皮细胞增生。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那我将很烫的食物快速咽进胃里,不会烫伤食道吧。一般超过50摄氏度的食物,会感觉烫嘴,食道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为60度,超过这个温度就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长期吃烫食,反复损伤食道黏膜,会使其进入长期的自我修复状态,发生慢性炎症。爱吃腌制食品和油炸烧烤食品腌制食品中含有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基因突变,诱发食管癌。食管癌术后患者:食管癌往往发生在多个部

味蕾有多幸福,食道就有多委屈!

说到 "食道癌",略有耳闻的人都会忍不住连问三个灵魂之问: 全球近 50%的食道癌患者在中国?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都被熨平了?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全球食管癌新发病例57.2万例,死亡病例50.9万例,我国肿瘤登记数据估算新发病例约24.57万例,死亡病例约18.81万例,分别约占全球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43.0%和37.0%。食管癌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食管癌又称食道癌,是中国的特色癌症,中国平均每年因食管癌死亡的人数约为 15 万。食管癌是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异常增生形成的恶性病变。

为什么食管癌多发于中晚期?

食管癌常常被公众忽视,它是一个隐匿而危险的 "杀手"。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并无特殊症状,当出现吞咽困难而就医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因此,预防食道癌尤为重要。

食道连接着咽喉和胃,是一个不规则的腔道,上面覆盖着一层 "易受伤 "的黏膜。如果食管经常反复受到不良刺激,就容易出现形态和功能异常,食管变硬,弹性降低,影响吞咽功能。日积月累,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溃疡,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

都是烫伤惹的祸?

在中国,吃烫食是诱发食道癌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常说吃饭要 "趁热吃",很多人喜欢吃80摄氏度以上的麻辣火锅、火锅、热茶,这些操作就像往矿泉水瓶里放滚烫的开水,可想而知我们的食道在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一般超过50摄氏度的食物,会感觉烫嘴,食道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为60度,超过这个温度就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长期吃烫食,反复损伤食道黏膜,会使其进入长期的自我修复状态,发生慢性炎症。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那我将很烫的食物快速咽进胃里,不会烫伤食道吧?不会的!食物快速吞咽,食道是必经之路,这样不仅会灼伤食道,而且咽下的食物没有充分咀嚼,质地粗糙、坚硬,对食道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久而久之,加速食道癌的发生。

除了怕烫,食道还怕什么?

饮酒

饮酒是国际公认的食道癌致癌因素。长期酒精刺激会直接灼伤食管黏膜而致癌,此外,酒精还能促进致癌物质进入细胞。

吸烟

烟草中含有 69 种致癌物质,危害可想而知。此外,如果经常吸烟或饮酒,对食道的伤害确实更大,这可能也是男性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爱吃腌制食品和油炸烧烤食品

腌制食品中含有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基因突变,诱发食管癌。油炸、煎炒和烟熏等烹饪方法也容易将食物中的胺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尤为密切。

您知道以下情况吗?

食道癌高发地区

据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8.5亿人的调查,约7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食管癌死亡15.7万人,仅次于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中,食管癌居豫、苏、赣、冀、陕、皖、川、鄂、北京9省市之首。

哪些人容易患食管癌?

高危年龄段:45~65岁的中老年人患食管癌的几率最大。

有家族史的遗传易感人群:食管癌高发区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有食管癌前病变和癌前病变的人群:食管癌前病变有食管上皮增生,严重的增生更为严重。此外,食管癌前疾病还包括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食管化学烧伤等。

食管癌术后患者:食管癌往往发生在多个部位,其癌灶周围有广泛的上皮增生变化,即癌前病变。术后复发往往是这些上皮增生灶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癌变的结果。因此,食管癌术后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接受检查。

如何有效预防食道癌?

远离亚硝胺和霉菌

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不吃变味变色的食物,学会及时倒掉一些食物。

改善营养不良

适量摄入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和豆制品。因为缺乏蛋白质易使食管发生癌变。

适量补充微量元素

在日常菜单中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及时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为维生素缺乏也是食道癌的诱因之一。

避免进食粗热食物,细嚼慢咽。

食管癌高发区的居民有吃大热饮食、饮烈性酒、多吃辣椒、嚼槟榔或烟草的习惯,这些食物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物理、化学刺激可引起局部上皮细胞增生。

来源: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 央视健康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治疗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
推荐治疗
点击排行
文章大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c)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3006065号-2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