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四位。放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并发症。
食管癌放疗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食管穿孔、放射性食管炎、食管梗阻、气道反应、放射性肺炎、心脏损伤和全身症状等。
食管穿孔
食管穿孔是食管癌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放疗前、放疗中或放疗后。造成穿孔的主要原因有 肿瘤本身生长,侵犯并突破纤维膜;②与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有关,肿瘤消退过快,合并感染,影响正常组织的修复能力,导致退行性穿孔;③穿孔分为癌性穿孔和非癌性穿孔。
临床表现
穿孔前有发热、胸背部疼痛或不适、实验室炎症指标升高等。穿孔发生后,胸背部疼痛消失。一旦发生穿孔,胸背部疼痛消失,可能伴有饮水呛咳。
治疗方法
治疗前,如食管造影显示有穿孔征象,如毛刺、龛影等,建议给予抗感染治疗,加强营养,每餐后用清水冲洗食管,避免食物残渣,也可口服庆大霉素。
在放疗期间,每周进行一次食管造影,以便及早发现穿孔。
食管穿孔后停止放疗,同时禁食水、静脉消炎、抑酸、放置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补充蛋白质。
(iv) 根据食管穿孔部位放置食管支架。
放射性食管炎
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放疗 2 至 3 周后会出现放射性食管炎。
临床表现
吞咽疼痛、进食阻塞感增强、胸骨后有烧灼感或不适感、脱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体重减轻,少数非常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出现食管出血、穿孔或其他危及生命的症状。
高龄、颈部或上胸部病变、同时接受化疗或加速超分割放疗的病例出现得更早,病情也更严重。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抗炎、镇痛、修复受损食管粘膜和营养支持疗法。
如疼痛不影响进食,可观察一段时间,进食温热、无刺激性的半流质食物,多饮水;
中、重度疼痛影响进食,可给予静脉补液、消炎、激素、抑酸、口服胃肠道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治疗,口服稀释利多卡因可达到黏膜表面麻醉效果,可减轻局部疼痛,但注意有过敏反应者。必要时需要暂停放疗。
食道梗阻
放疗期间,由于食管局部水肿,可加重梗阻,表现为流涎增多、进食困难。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突然发病;
梗阻前可顺利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食物;
梗阻后滴水困难;
明显与进食有关。
治疗
鼻饲管或胃造口术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对于无管饲患者,可采用静脉营养支持、口服流质营养餐或临时放置鼻饲管,以保证每日能量摄入。抗生素和激素有助于缓解水肿。
一般放疗至 40Gy 左右可缓解梗阻。
应注意的是,放疗后的梗阻首先要明确是否为肿瘤复发。胃镜检查排除肿瘤复发后,再考虑放疗引起的食管壁纤维化导致的局部管腔狭窄。可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术,以解决进食问题。
气道反应
气管受到放射线照射时可能会出现气道反应。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加重。但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食道反流。
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雾化吸入治疗效果较好,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 15-20 分钟。雾化溶液中可加入氨溴索、异丙托溴铵、糜蛋白酶和少量激素。
放射性肺炎
急性放射性肺炎通常发生在放射治疗开始后的 3 个月内。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等。严重的患者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但有些患者仅有影像学改变而无临床症状。
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减少渗出和促纤维化因子产生的作用,应尽早、足量、足疗程使用,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逐渐减量或停用。
② 合并感染时,合理使用抗生素,并进行止咳祛痰、适当氧气吸入等对症治疗。
放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放疗前应充分检查肺部,了解肺部有无感染; ②放疗前应充分检查肺部,了解肺部有无感染; ③重点在于预防,主要是准确勾画靶区,优化放疗方案,尽量减少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和体积。
放射性心脏损伤
放射性心脏损伤是放疗后一系列心血管并发症的总称,主要包括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包炎、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潜伏期较长。
心脏的照射容积和照射剂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等是高危因素,合并化疗可增加其发病率。
治疗
目前还缺乏针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是:减少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危险因素,抗炎、抗血栓和营养心肌治疗。
他汀类药物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同时还具有抗炎、抗血栓和抗纤维化的作用,可以减轻放射性引起的心肌纤维化。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抑制心肌纤维化。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其在治疗放射性心脏损伤方面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全身症状
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全身反应,或反应轻微,无需处理。
症状较明显的患者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可给予输液、支持疗法和增加食欲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