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分泌与代谢领域顶级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了黄超博士和陈正利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的研究成果 "Tumor-level associated neuropilins expression is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PPARγ and exerts resistance to oxidative stress in glioma progression"。"该论文在线发表于内分泌与代谢领域顶级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
"胶质瘤是人类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一半,占颅内恶性肿瘤的8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黄超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全球医学界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为主,配合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延缓胶质瘤的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由于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无法判断那些潜伏癌细胞的存在,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因此,靶向治疗成为全球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转化为体内会刻意选择致癌位点进行组合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影响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 "生物导弹"。
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通过对胶质瘤患者(男21人,女18人,年龄15-73岁)样本的大量详细实验分析,为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神经肽。该研究首次确定了神经鞘氨醇在不同等级胶质瘤中的表达,并发现神经鞘氨醇的含量与疾病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胶质瘤恶化程度越严重,神经鞘氨醇的含量越高、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减少 药物 中神经蝶呤的含量,并有针对性地清除存活在 体内 其他部位的相应癌细胞,来控制肿瘤的发展,从而控制疾病的复发,降低肿瘤进展的风险。这一结果对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的激动剂已被用于治疗胶质瘤,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这项研究还首次揭示了 PPARγ 对神经蝶呤的负调控作用,在阐述神经蝶呤转录调控机制的同时,也解释了 PPARγ 激动剂在胶质瘤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机制。(Bio Valley Bioo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