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癌症之一,全球五年生存率仅为 10%。虽然我国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 20%,但与日本胃癌患者 80%的生存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造成这一差距的关键因素是胃癌的早期诊断。
日本是如何进行胃癌筛查的?对比指南,中日筛查有何不同?
筛查人群有何不同?
日本的筛查
在最新版的《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中,建议筛查的起始年龄为50岁,并没有规定终止年龄。
根据日本和韩国以往的研究,筛查间隔时间定为 2-3 年。据报道,日本人口为 1.27 亿,每年共进行约 1500 万次胃镜检查。
这意味着每年约有 11% 的人口接受胃镜检查(包括但不限于 50 岁以上人群)。平均而言,这相当于 50% 的人口每五年至少做一次胃镜检查。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将胃镜检查作为 40 岁以上国民体检项目的一部分。
中国的筛查
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现有的医疗条件并不支持胃镜筛查,如果要对所有的人进行筛查,大约需要六十年的时间。
因此,有必要提倡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根据《中国胃癌早期筛查工作专家共识意见》,建议年龄≥40岁,符合以下五项标准之一的人群作为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病变者;
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
存在其他胃癌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大量饮酒等)。
但事实上,我们自己,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多少人在五年内做过胃镜检查呢?即使是一些高危人群,他们有没有按照指南的建议去做筛查呢?
筛查方法有何不同?
事实上,具体的筛查方法大同差异不大,中国和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主要包括以下筛查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内镜筛查、血清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和PG检测联合Hp抗体检测)。
然而,推荐的水平和程序却大相径庭。
日本《胃癌筛查指南》提出了五种不同建议的方案,详见下表:
注:推荐等级 B:推荐进行筛查和个体化检查,因为降低死亡率的效果高于弊端。证据等级 1+2+
建议等级 I:尚无足够证据判断其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无法进行利弊比较,因此不建议在群体中使用。在个案基础上并在有充分解释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个人层面使用。证据等级 1-2-34
事实上,根据2018年发表在《JJCO》上的一篇关于日本胃癌筛查的综述,目前日本已基本放弃上消化道造影,而直接使用内镜作为主要筛查工具。
在中国,初筛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项目包括 PG 试验、Hp 试验、血清胃泌素 17 试验以及结合年龄和性别因素的风险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进一步检查。
内镜检查因其依赖于设备和内镜医生资源,费用相对较高且痛苦较大,尚未用于大规模胃癌筛查。一般只有在胃癌风险评分为中高风险时,才会进一步进行内镜检查。
与2014版共识相比,新版共识删除了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方法,否定了上消化道钡餐的价值,不再推荐用于胃癌筛查。
不难看出,内镜检查已成为主流。在胃癌筛查中,我国已用内镜取代钡餐,作为高危人群的进一步检查。
而日本甚至直接将内镜作为首选筛查手段。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 "金标准",但由于其侵入性强、费用高、耗费人力资源多、人群接受度低等原因,在我国仍难以用于大规模的胃癌筛查。
总结
与日本相比,中国早期胃癌诊断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民众对胃镜检查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甚至可以说民众对自身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薄弱,对胃镜检查的接受程度较低。胃镜检查很少被列入每年的常规体检项目。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相对不均,内镜检查费用较高,如果进行大规模普查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目前尚不可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胃癌筛查指南也在不断补充。
新近更新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修改了风险评分,删除了钡餐检查,加强了内镜检查,更加符合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国情。相信我国也能逐步加强胃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