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男性前列腺癌患者与欧美男性患者有何不同?此前,由于亚洲患者在全球患者中的比例相对较小,缺乏对亚洲患者流行病学和基因组学特征的系统归纳和分析,阻碍了诊治的进展。
为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邢建民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亚洲患者的特点,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团队针对亚洲前列腺癌患者,回顾30年流行病学变化,系统归纳发现:亚洲前列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亚洲患者远处转移比例明显降低,总生存率同步提高。近日,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ReviewUrology》上,影响因子为11.0。
数据显示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率分别高达8.92%、13.37%,均居恶性肿瘤首位;2020年死亡病例达5万多例,是美国的两倍。研究结果指出,亚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前列腺癌发病率越高。亚洲人患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超重和肥胖,防癌因素包括:摄入水果和蔬菜、绿茶、咖啡和体育锻炼。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将进一步上升"。叶定伟说:"不过,积极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吸烟、肥胖等)可能有利于降低患病风险。在亚洲积极推广PSA前列腺癌筛查,也可大大改善转移性前列腺癌初诊'高比例'的情况。"
研究小组还发现,虽然亚洲患者在解剖学上与欧美患者一样被归类为 "前列腺恶性肿瘤",但在分子水平上却存在显著差异。欧美患者的ERG融合突变率约为50%,而东亚患者约为15%。亚洲患者的 SPOP 突变率是欧美患者的两倍。至于FOXA1突变率,亚洲患者明显高于欧美患者,而PTEN缺失事件则明显低于欧美患者。根据在欧美患者中发现的 147 个前列腺癌易感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只有 11 个位点在亚洲患者中得到验证。
上述结果表明,将欧美数据照搬到亚洲患者身上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叶定伟透露,过去中国学者效仿欧美国家开展了大量相似性研究,但生存率并不明显,今后课题组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亚洲患者特点的原创性、前沿性研究,提升我国乃至亚洲前列腺癌诊治水平和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