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欧美男性第二大恶性肿瘤,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居世界第五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高,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增长率达12.7%,自2008年起已成为我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第一大恶性肿瘤。
它可导致排尿困难和勃起功能障碍。
前列腺是雄性哺乳动物生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属于外分泌腺。前列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和储存前列腺液,分泌的前列腺液含有抗菌因子,可以保护尿道,每天以0.5-2毫升的量随尿液经前列腺腺管排入后尿道。前列腺腺管中含有一定量的前列腺液。前列腺液可与精子混合形成精液。前列腺的解剖、化学和生理结构因物种而异。健康男性的前列腺长约 3 厘米,重约 20 克,位于盆腔内、膀胱下方和直肠之前。
前列腺癌是一种来自前列腺的恶性肿瘤,当其中一个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增殖失控时,就会变成癌症。除了体积增大或侵犯邻近器官外,恶性细胞还可能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尤其是骨骼和淋巴结。前列腺癌可能导致排尿困难、勃起功能障碍和全身疼痛等症状。
前列腺癌是一种老年病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准确确定。已知的致病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史、种族、饮食、荷尔蒙和其他风险因素。前三个是绝对风险因素,后三个是相对风险因素。它们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逐一分析。
首先,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前列腺癌是一种老年病。一般来说,前列腺癌在 45 岁以下的男性中非常罕见,而罹患前列腺癌的风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绝大多数患者年龄在 65 岁以上,呈现高发年龄段分布。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 岁以下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概率为 0.01%,40-59 岁为 2.58%,60-79 岁为 14.76%。
其次,家族史也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直系男性亲属患有前列腺癌,那么家族中男性的发病率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直系男性亲属一般指父亲和兄弟,尤其是兄弟之间。
三是种族因素,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也很大。一般来说,在美国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黑人最高,白人次之,黄种人最低。
爱吃动物脂肪的人最容易患前列腺癌。
以上是前列腺癌的绝对危险因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还有其他相对危险因素。
首先是饮食因素。病因学研究表明,前列腺癌尤其与高脂肪饮食有关,经常食用高动物脂肪食物的男性也有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虽然美国黄种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本土黄种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移居北美的黄种人。一项全国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也证实,前列腺癌患者的脂肪摄入量和脂肪热量与总热量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脂肪酸过氧化过程可产生具有致癌损伤的过氧化物,此外,动物脂肪还可能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在高温烹饪和加工过程中产生致癌物等途径促使前列腺癌的发生。
其次,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也可能是前列腺癌的诱因之一。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并未证实前列腺癌患者和对照人群之间雄激素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脊柱、骨盆或肋骨疼痛需警惕
前列腺癌最令人恐惧的一点是,它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症状,而且自然病程漫长而缓慢。因此,前列腺癌大多是在常规体检或血液筛查中发现的。当前列腺癌出现症状时,大多数已不再是早期阶段。此外,由于癌肿生长到堵塞膀胱出口、压扁尿道时,会出现排尿梗阻、尿频、尿急、尿流细小、排尿不尽等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但以这种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并不多。
另外,前列腺癌可发生早期转移,转移症状有时甚至比局部症状更明显,甚至可能早于局部症状。在我们重庆地区,相当一部分病例是带着转移症状来就诊的,前列腺癌往往容易发生骨转移,多发生在脊柱、骨盆或肋骨等部位,引起疼痛,约有13%甚至23%的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出现骨转移或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骨盆、腹股沟等部位。到了晚期,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和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