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绝大多数为腺癌。为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子宫内膜癌远低于子宫颈癌,但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本病高于子宫颈癌,位于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
一、如何正确护理子宫内膜癌患者
子宫内膜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消极心理是关键。尽量采用非技术性语言使病人能听得懂,使其了解治疗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并帮助病人减轻对疾病及手术的焦虑及恐惧,建立信心,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子宫内膜癌病人因出现阴道流血,应卧床休息,保持会阴部清洁,若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者,可少量多次输血。在饮食方面,要给予高蛋白食物,改善病人的全身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注意从手术前2天开始要进流质饮食,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内禁水。
子宫内膜癌术后护理:
保证患者的休息房间安静、通风、整洁。术后2日禁饮食,带肠蠕动恢复后给流质饮食,禁牛奶与含糖食物,以避免产气过多加重腹胀,待病人排气后再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卧床期间应协助病人翻身,加强皮肤护理,为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要多做下肢活动。咳嗽有痰者协助排痰,并鼓励病人早期离床活动,避免并发症发生。
子宫内膜癌手术时间较长,范围广,手术切口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疼痛,此时家属可采用沟通、触摸、安慰,分散其注意力,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必要时适当应用镇痛剂,以缓解痛苦,保证休息。
术后每日2次擦洗外阴及尿道口以保持外阴清洁,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周更换尿袋2次,保留导尿管7~10天。拔管前2日每2~3h开放尿管一次,热敷按摩膀胱及锻炼腹式呼吸,提肛训练,增强尿道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促使膀胱受损神经逐渐恢复,促进自主排尿。另外可以使用音乐等注意分散法,例如提供报纸、书刊、杂志等,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放疗病人的护理:
给放疗病人讲解放疗的目的、方法、作用。接受腔内放疗者,放疗前应灌肠并留置导尿管,使直肠、膀胱空虚,避免放射性损伤。在腔内置人放射源期间,病人需绝对卧床,护理人员应教会病人床上运动的方法,以免出现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取出放射源后,鼓励病人渐进性增加活动,并实现生活自理。

二、论子宫内膜癌防治的重要性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妇女平均寿命的延长、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和食物成分的改变、外源性雌激素的应用等因素的影响,近3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有明显的上升。
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有:1、内源性雌激素增多:不育、绝经延迟、慢性不排卵(如多囊卵巢)、分泌雌激素的功能性卵巢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同时患者也可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2、外源性雌激素增多:长期应用雌激素以及他莫昔芬者。3、遗传因素:如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妇女注意密切观察随诊。
子宫内膜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尤其绝经后的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表现。所以对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过度期月经紊乱者应想到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对生育年龄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不能仅仅考虑内分泌紊乱所致。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者更应该提高警惕。疼痛,如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往往是合并感染或疾病晚期的表现。子宫内膜癌虽然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基本属于一种老年性疾病,75%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大多数患者年龄在50—59岁,平均55岁左右。
早诊断、早治疗很重要: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专业的肿瘤医院就诊。专业的肿瘤医师会针对不同的病情给予选择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更具针对性的分段诊刮、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等检查,使疾病得到及时的诊断,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充足的证据。子宫内膜癌最有效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规范的手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密切的追踪随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平均5年生存率可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