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癌症杀手——外阴癌!解读外阴癌的诱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外阴癌是妇科的一种恶性肿瘤,而引起外阴癌的原因虽然尚不明确,但是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提高患上外阴癌的风险,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本专题整理了外阴癌的诱因、症状及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一览。

  • 警惕,外阴癌离你越来越近小心与这些坏习惯有关!

    外阴癌是妇科的一种恶性肿瘤,而引起外阴癌的原因虽然尚不明确,但是,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提高患上外阴癌的风险。

    哪些坏习惯容易导致外阴癌

    1、过度清洁外阴和阴道

    女性在清洁外阴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平时尽量使用清水清洗,不要盲目使用高浓度的洗液来清洗外阴和阴道,因为这样做容易打破阴道的平衡,引起外阴病变。

    2、经常吃甜食

    女性经常吃甜食,容易诱发妇科疾病,另外还会加大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女性在平时要改掉爱吃甜食的习惯,多吃一些绿叶蔬菜和菌类食物,不仅有利于健康,还能预防外阴病变。

    3、月经期间同房

    女性到了月经期间,一定要做好保健工作。强调经期禁止性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经期同房会给致病菌侵入阴道的机会,诱发外阴病变。同时如果阴道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发生癌变。

    外阴癌早期有哪些症状

    1、外阴瘙痒

    女性外阴出现瘙痒的症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除了外阴炎、阴道炎。阴道癌也是会导致外阴奇痒无比。如果女性普通治疗以后,瘙痒的症状得不到缓解,又查不出原因的外,就要考虑是否有癌变的可能。

    2、外阴白斑

    外阴白斑也是外阴癌前病变的一种症状,尤其要注意皮肤褶皱变厚,开始为红色后来转变成灰白色的话,就要特别地当心。

    3、小结节增生

    这个女性可以自己进行一个简单的检查。清洗双手后摸一摸大阴唇、阴蒂部位,是否有小结节。如果发现了,不管是否有疼痛感,都要警惕,并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

    女性预防外阴癌平时要注意什么

    1、女性朋友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要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还有不吃过热、过冷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2、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要及时改掉。熬夜更是要避免,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让身体更健康,并且让癌症远离自己。

    3、平时劳逸结合,防止操劳过度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也是预防的其中一个方法。

    4、加强体育锻炼,并多在阳光下运动,出汗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5、定期检查,是预防妇科疾病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及早地发现疾病并治疗,是预防外阴癌的有效手段。

  • 原发性外阴癌是怎么引起的?附原发性外阴癌的危害

    原发性外阴癌,约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35%,外阴瘙痒为最常见的症状,其前驱病变为外阴白斑,多年外阴白斑伴瘙痒,其后癌变早期病变的原位癌则常有外因局灶性或多灶性皮肤浅表溃破,呈红白斑块或菜花样肿物则病期已较晚,病灶可累及外阴任何部位,原发性外阴恶性肿瘤并不多见。

    原发性外阴癌是怎么引起的

    1、由于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体体质酸化,造成酸性体质,破坏到人的末梢神经,人体质免疫力下降,被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该病毒感染可造成外阴癌及其癌前期病变;

    2、酸性体质造成慢性外阴营养障碍性疾病,外阴硬萎久治不愈,外阴溃疡不易愈合;

    3、部分妇女外阴卫生不良,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导致细胞癌变;

    4、体质酸化,内分泌失调,外阴癌的发病率要偏高;体液酸化造成了很多妇科方面的疾病,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5、过早绝经,据统计外阴癌患者比一般妇女绝经早3—5年。

    原发性外阴癌的好发部位

    最常发生在大阴唇,其次是小阴唇、阴道前庭及阴蒂等处。首先出现局部结节或肿块,并逐渐增大、坏死、破溃及感染,分泌物增多,伴有瘙痒疼痛感。肿物可呈乳头状或菜花样,并可迅速扩大,累及肛门、直肠和膀胱等。

    原发性外阴癌的危害

    Ⅰ期:全部病变限于外阴,最大直径在2厘米或2厘米以下,腹股沟淋巴结无转移可疑。

    Ⅱ期:全部病变限于外阴,最大直径超过2厘米,腹股沟淋巴结无转移可疑。

    Ⅲ期:病变超过外阴部,腹股沟淋巴结无转移或转移可疑。

    Ⅳ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属之:

    ①腹股沟淋巴结固定或破溃,临床肯定为转移者;

    ②病变侵犯直肠,膀胱或尿道的粘膜,或癌瘤已与骨骼固定;

    ③远处转移或触及深盆腔淋巴结。

  • 外阴癌如何手术治疗?外阴癌术后护理措施女性牢记6个要点

    外阴癌如何手术治疗

    一般而言,治疗可用手术切除法,其手术方式与手术范围包括以下几点:

    1、单纯外阴切除。包括部分阴蒂,双侧大小阴唇会阴后联合,切缘达大阴唇皱襞外缘。深度达皮下脂肪2cm,保留会阴部和阴道。

    2、外阴根治切除。上界自阴阜,下界至会阴后联合,两侧大阴唇皱襞皮肤切缘距肿瘤3cm,内切口包括切除1cm的阴道壁。两侧达内收肌筋膜,基底达耻骨筋膜上部、,皮片厚度0.8cm。

    3、局部外阴根治切除。切除范围包括癌灶外周边3cm正常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内周边至少切除1cm以上正常组织的原则下不损伤尿道或肛门。部分外阴根治术可以是单侧外阴切除,前半部外阴切除或后半部外阴切除。但部分外阴切除必须保证局部癌灶彻底切除,切除深度和癌灶外周边距同根治性切除。

    4、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自髂前上棘内3cm,经腹股沟韧带中点腹动脉搏动点,至股三角尖部垂直纵形切口,皮片厚度0.5cm,切除范围为外界髂前上棘和缝匠肌表面,内侧耻骨结节和内收肌表面打开股管,切除股静脉表面和内侧内收肌表面软组织淋巴结,包括股管内Cloguet淋巴结,高位结扎大隐静脉。

    5、盆腔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如不需盆腔脏器切除时,该手术应经腹膜外进行,其切除范围同宫颈癌根治术。

    6、部分尿道切除。继外阴广泛切除标本从耻骨联合,耻骨弓向下解离,处理阴蒂脚,尿道自耻骨弓游离2cm后,在金属导尿支撑下切除部分尿道。

    7、全尿道切除。膀胱肌瓣尿道成形术。

    8、前盆腔脏器切除。外阴累及膀胱三角区者,行全膀胱切除,常同时行全宫加阴道前壁切除,尿流转向术。

    9、后盆脏器切除。外阴癌累及肛管、直肠或阴道直肠膈,行腹会阴联合切除直肠或部分阴道后壁。乙状结肠造瘘。有时需同时行全宫和阴道后壁切除。

    外阴癌术后的护理措施

    1、生命体征监测

    外阴癌术后的病人回病房后采取平卧位6-8小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心率、血压、呼吸情况。

    2、疼痛护理

    由于会阴部神经末梢丰富,术后切口均用大量的棉垫加压包扎,病人会感到疼痛不适。所以,在护理时要严格遵照医嘱给与止痛药止痛,多于病人聊天或利用听轻音乐等方法分散病人注意力,护理时动作要轻柔,让病人夜间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3、伤口护理

    腹股沟伤口术后的并发症主要为伤口裂开、感染坏死,致使切口延期愈合。所以外阴癌的患者术后一定要注意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流血、渗液、敷料有无湿润等现象,如果有此现象及时告诉医生和护士,进行换药处理。

    4、引流管护理

    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后,难免会有淋巴液、组织液和一些渗血淤积在皮瓣下,所以手术后放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引流,能及时清除皮下的渗血、渗液,使皮肤与皮下组织紧贴,这是促进愈合、防止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 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气味并保持引流管通畅。通常术后引流量为300 mL~500 mL。 如发现引流量减少或切口周围肿胀,引流管粘连或血块堵塞,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如果引流量多,色鲜红,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5、尿管护理

    外阴癌术后要保持尿管通畅并长期开放,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妥善固定,防止尿管阻塞、打折及脱出。 护理:加强会阴部护理,每天用碘伏溶液冲洗外阴2次,术后5 d~7 d通知护士拔出尿管,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病人排尿的情况,鼓励其自行排尿。

    6、排便护理

    术后过早排便,使腹压增加,导致创口压力增大,容易使创面造成污染。 因此,为了防止过早的排便,术后嘱病人暂禁食,给予静脉高营养维持。待肠功能恢复后,给予高营养少渣半流饮食,选择适量高纤维素性食物配以果汁等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排便,减轻腹压,降低切口张力。每次大便后用碘伏棉球擦洗会阴部,保持清洁,防止污染外阴部伤口。

  • 女性外阴癌的早期症状需引起重视!附外阴癌常见临床表现

    外阴癌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平均发病年龄为-岁但近年来随着HPV感染的增加外阴癌在年轻妇女中也时有发生。那么有哪些症状出现女性需要警惕外阴癌的呢?

    女性外阴癌的早期症状需引起重视

    1、白斑:外阴部有微小、光润的白色斑点或条纹,后相互融合成肥厚而有光泽的乳白色斑,触摸时有硬结、粗糙之感。

    2、结节:外阴部有黄豆大小的结节或乳头样肿物,同时其周围伴有瘙痒。

    3、溃疡:若女性外阴部出现久治不愈的凹陷硬底溃疡,且伴有疼痛、出血,多为女性外阴癌信号。

    4、瘙痒:在排除念珠菌感染、阴虱、疥疮、阴道滴虫病等引起的女性外阴瘙痒症后,若外阴瘙痒久治不愈而又查不出原因,呈顽固性奇痒者,应考虑到女性外阴癌。

    外阴癌常见临床表现

    1、外阴癌最常见的症状是外阴出现了结节或肿块常形成溃疡或菜花样伴出血感染和疼痛

    2、鳞状细胞癌多有外阴瘙痒史及外阴皮肤营养不良史;

    3、派杰氏病病灶为红色隆起边缘不规则;

    4、基底细胞癌病灶表浅稍突出于皮肤;

    5、肉瘤表面皮肤多正常;

    6、恶性黑色素瘤多为有色素沉着的肿物

    7、可在腹股沟区触及肿大固定的淋巴结晚期病变可累及阴道尿道肛门直肠和盆壁

    外阴癌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扩散:直接侵润淋巴结转移及血行转移外阴癌,常常累及邻近器官,如尿道、阴道肛门,晚期还可累及骨盆,血行转移较少见,转移的主要部位是肺外阴癌,最常见及最重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结转移。

    如果能够早期得到诊断治疗,效果通常非常满意。本病的预后目前认为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于有条件接受手术的患者,如果没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年生存率可达%左右;但是如果腹股沟淋巴结有转移年生存率则下降至%-%。目前认为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肿瘤分化分期、肿瘤的厚度间质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血管间隙受累的情况,其余预后因素还包括手术方式切缘是否阴性辅助治疗的选择等。

  • 阴道反复瘙痒不一定是阴道炎,也要小心是糖尿病或外阴癌

    许多女性都被外阴反复瘙痒困扰,感觉已经好了,但过一段时间瘙痒又会卷土重来,反复不断,令人心烦。事实上外阴反复瘙痒与多种疾病相关,除了常见的阴道炎外,糖尿病和外阴癌都是不可忽视的疾病。

    1、外阴瘙痒常见疾病之阴道炎

    阴道反复瘙痒常见的病因是各种阴道炎,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等,除了瘙痒外,阴道炎还可能有灼痛、白带颜色和气味异常、白带的分泌量增加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反复发作的阴道炎是治疗不规范引起的。引起阴道炎的“罪魁祸首”多种多样,女性很难自己通过白带性状判断阴道感染的类型,因而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查找瘙痒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阴道炎的四种常用病原筛查方法:

    ①体格检查,主要查看有无阴道黏膜萎缩,可见皱襞消失,有充血、红肿,也可见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②妇科检查,可初步筛选可能性疾病,并取分泌物标本做必要的检查。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检查ph值、检查阴道清洁度,判断是否有霉菌、滴虫、细菌(线索细胞、脓细胞)感染。

    ④阴道镜检查,可清楚地了解阴道及宫颈的情况,检查阴道黏膜上皮及分泌物的性状,能在检查同时提取阴道分泌物作涂片染色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

    2、外阴瘙痒疾病之糖尿病

    在发现阴道瘙痒后用药得到缓解,然而一停药就发作,这就有可能是在提示糖尿病。

    在人体健康时,阴道内的乳酸杆菌能让阴道内各种菌群和谐相处,其中也包念珠菌这种致病菌,可当患糖尿病后,人体血糖会水平升高,导致汗水、尿液中含有过量糖分,从而增加念珠菌的“食物来源”,且糖尿病能影响微血管、免疫系统,改变阴道的内环境,于是又进一步助长了念珠菌的大量生长繁殖,使其更易侵犯阴道组织,引起黏膜炎性反应,诱发瘙痒。

    若发现外阴瘙痒久治不愈、反复出现,尤其是一年内被诊断为念珠菌性阴道炎次数≥4次时,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阴道反复瘙痒者除了要行妇科检查外,还应前往内科或内分泌进行相应的糖尿病检查,糖尿病的检查包括物理检查和化学检查,物理检查包括肌电图以及心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化学检查则包括抽血、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等,主要用于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3、外阴瘙痒疾病之外阴癌

    外阴癌常见于老年女性,因此若上了年纪的女性出现反复外阴瘙痒、外阴皮肤发生变化、外阴持续压痛等症状,就要及时前往妇科进行检查是否有外阴癌风险。

    所谓外阴癌,就是绕着尿道、阴道这块的皮肤区域长出了恶性肿瘤,目前外阴癌的发病因尚不能明确,根据过往病例分析,其和人乳头瘤感染(HPV)有相当紧密的关联。

    然而由于外阴癌的案例尚少,许多女性对其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遇到外阴反复瘙痒往往都只以为是阴道炎等简单的妇科疾病,因而大部分患者是在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才能发现,也因此延误了治疗时机。

    如果上了年纪且已绝经的女性有反复私处瘙痒、出现肿物的问题,就一定要及时前往妇科进行检查。

    外阴癌的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体格检查,可通过体检观察到患者外阴部位是否有肿块或者菜花状溃疡,能根据观察结果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

    ②影像学检查,外阴癌患者可行MRI检查、X线检查、静脉造影检查、外阴CT检查和外阴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这些影像检查能了解相关部位的淋巴结以及器官病变情况,除了帮助诊断外阴癌外还可了解癌细胞是否已发生转移。

    ③血清学检查,外阴癌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病毒感染是一个主要原因,通过血清学检查,能有助于了解病因以及疾病严重程度,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④细胞学检查,外阴细胞学检查对外阴癌的阳性检出率为20%左右,同时也可以做宫颈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宫颈原发病变。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百科推荐

问答推荐

治疗推荐

文章大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c)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3006065号-2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