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与结直肠癌风险:事实与认知的差异

   2024-05-19 122
核心提示:然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非万无一失,它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增加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十二指肠液反流,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如果胆囊被切除,胆汁无处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就会昼夜不停地直接排入肠道,造成肠肝循环次数增加。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饮食1、由于胆汁酸是胆固醇的重要代谢介质,因此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即尽量选择低脂饮食,尽量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手术切除,是绝大多数胆囊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切除胆囊可能只是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并不是切除胆囊后

切除胆囊手术,可能诱发结肠癌,近来这一说法广为流传,着实让不少患者担忧。近年来,胆囊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以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常见。胆囊疾病到底需不需要手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志刚表示,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王路教授请他解释切除胆囊与结直肠癌的医学关联。胆囊 "坐落 "在肝脏旁边,结石是最容易发生的。

王路教授首先介绍,胆囊是人体内一个囊状的消化器官,呈梨形。俗话说 "肝胆相照,忠义相随",形象地指出人体内胆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从 "地理位置 "来看,胆囊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紧贴肝脏,其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主要由肝细胞产生并不断分泌,每天约产生800至1200毫升胆汁。在生理上,休息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并不进入小肠,而是储存和浓缩在胆囊中;进食时,胆囊再将储存的胆汁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分泌到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

所谓胆囊疾病,主要包括非肿瘤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常见的非肿瘤性疾病包括胆囊结石、结石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中以胆囊结石最为常见。据专家介绍,随着高脂肪摄入、三餐不规律等不规律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广,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临床显示,胆囊结石好发于女性,尤其是妊娠期和服用避孕药的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20%-40%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生无症状,仅在其他检查或手术中偶然发现,这被称为 "静态胆囊结石"。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表现为: 1、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如上腹或右上腹疼痛不适、饱胀,伴有嗳气、呃逆等、 常被误诊为 "胃病";2、胆绞痛是比较典型的表现,多位于右上腹,阵发性,可放射至肩胛部和背部,多伴有恶心、呕吐,尤其是饱餐后、进食油腻食物时,更易出现上述症状。

结石、息肉、腺瘤、癌变应及时治疗。

发现胆囊结石,到底该不该开刀?王璐介绍了胆囊结石的危害。胆囊结石除会诱发急慢性胆囊炎外,还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停留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而进入胆总管的结石,可通过Oddi括约肌造成损伤或嵌顿而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或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 如果结石体积较大,可压迫胆囊壶腹部和颈部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使胆囊或胆道发生炎症。如果结石体积较大,可压迫胆囊壶腹和胆囊颈,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使胆囊或胆道炎症反复发作。

专家强调,胆囊切除术无疑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疗效相当确切。对于有症状和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而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要立即行胆囊切除术,只需观察和随访。

对于胆囊肿瘤性疾病,王璐介绍,主要包括胆囊肿瘤息肉、胆囊腺瘤和胆囊癌。对于肿瘤息肉,大多数患者是在体检时通过B超发现的,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由于少数胆囊息肉可能是早期胆囊癌或癌变,因此以下情况应视为癌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 1 厘米;年龄超过 50 岁;单发息肉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有上述症状的人适合手术切除,但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很多年轻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疗,但定期进行超声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症状轻微者,可以给予消炎、利胆等对症治疗,更要注意密切随访。一旦在随访中发现病变进展迅速,应立即手术治疗。

胆囊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单发或多发,直径约0.5至2.0厘米。胆囊腺瘤有一定的恶变率,被认为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应手术切除。至于胆囊癌,如果患者有手术机会,也应首选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效果不佳。

切除会增加风险,但总体概率仍然很小。

手术切除,是绝大多数胆囊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专家表示,随着上世纪80年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问世,单纯胆囊切除术已成为一种快速、微创、经济的治疗方式,这让很多人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减少了顾忌。然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非万无一失,它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增加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十二指肠液反流,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不过,一般来说,这些症状在身体自我调节后可在短期内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胆囊手术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一些国外学者首次报道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此后,这一说法在我国患者身上得到了证实。具体来说,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储存和排空胆汁,进食高脂肪食物后,胆囊要刺激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协助脂类的消化吸收,起到 "节拍器 "的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胆汁无处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就会昼夜不停地直接排入肠道,造成肠肝循环次数增加。胆汁中的一级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接触增多,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具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汁酸比例会大大增加。次生胆汁酸中的石胆酸是大肠癌的促进剂,脱氧胆酸的代谢产物也是一种强致癌物。最终,长期处于致癌环境中的肠壁细胞会逐渐由息肉、腺瘤转变为恶性肿瘤。

但需要强调的是,切除胆囊可能只是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并不是切除胆囊后就一定会发生结直肠癌,由此产生结直肠癌的几率还是很小的,患者不必过于担心。这也提醒临床医生,胆囊切除手术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饮食

1、由于胆汁酸是胆固醇的重要代谢介质,因此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即尽量选择低脂饮食,尽量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食谱多样化:多样化的食谱既能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又能避免单一食谱中有害致癌物质的积累;

3. 多喝水,酒精饮料的摄入要适量;

4、多摄入含足够淀粉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干豆类、全麦食品、豆类及其制品等,以增加淀粉和纤维素的量,帮助肠道蠕动;

5、适当多吃抗癌食物;

6. 定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随访

由于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 55 岁以上,以往推荐的首次大肠镜检查时间为 45 岁。近年来,随着结肠炎、肠息肉、结直肠癌等肠道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高危人群在 40 岁以后进行首次结肠镜检查。有胆囊切除史的人是高危人群之一。建议这部分人群的结肠镜检查频率从五年一次增加到两到三年一次,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治疗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
推荐治疗
点击排行
文章大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c)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3006065号-2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