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如何预防?

2024-09-14 08:021650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隆起型病变,内镜下表现为扁平无蒂或带蒂的病理损害,可为单发或多发。

2010年英国胃肠病学协会发布了胃息肉诊疗指南,指出根据病理类型可将其分为:

黏膜上皮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其相关综合征(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Cowden综合征、息肉病综合征)、非错构瘤性息肉综合征;

非黏膜上皮息肉,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炎性纤维瘤息肉、异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在中国,胃息肉还包括炎性息肉,而国外学者认为炎性息肉可用于描述增生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及其他非特异性病变,现已弃用。

胃息肉发病人群中,多数患者由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而易被忽视,若合并胃炎,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痛等;若胃息肉生长在贲门部或幽门部,则可能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目前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但多于偶然间发现,因其具有恶变倾向,应引起关注。

关于胃息肉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增生性息肉、散发型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为目前常见的息肉类型,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常见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希望提高临床医师对胃息肉的认识,为胃息肉的防治提供依据。

1.幽门螺杆菌

Hp是一种定植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螺旋状革兰阴性杆菌,于1982年由Marshall等首次成功分离培养。研究发现,增生性息肉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胃黏膜损伤。而Hp可致胃黏膜损伤,其重要机制为:Hp释放的抗原物质可刺激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大量趋化因子,造成胃黏膜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进而可刺激胃内炎症糜烂处的黏膜腺体、腺管数量增加及小凹增生,使得此处胃黏膜隆起,最终致息肉的发生。

研究表明,Hp感染可增加增生性息肉的发生风险。Elhanafi等的研究结果提示,与Hp阴性人群相比,Hp阳性人群患有胃息肉的概率高5.3倍(P=0.0003),且在该组中有34%的人患增生性息肉,有10%的人患胃底腺息肉。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Hp阳性组中有84%的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根除Hp后息肉消失。Kang等发现Hp感染的持续阳性状态与胃镜下切除后胃增生性息肉的复发显著相关。蒋宇亮等认为,多发性息肉Hp的感染率低于单发性息肉,而胃底腺息肉中51.3%为多发性,提示胃底腺息肉的发生与Hp感染的相关性较低。Carmark等研究发现99%的胃底腺息肉患者Hp阴性,认为胃底腺息肉与Hp感染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文献的结果基本一致。Vieth等认为胃底腺息肉多发生在Hp阴性人群中,提示该人群发生溃疡和胃癌的风险较低,即胃底腺息肉可能是胃内一种良性征象。

由此可见,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之间密切相关,增生性息肉患者应积极检测及根除Hp。

2.质子泵抑制剂

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个PPI奥美拉唑上市,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及消化性溃疡等酸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此后PPI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者普遍认为该药物安全性良好。自Dent首次报道3例因长期使用奥美拉唑而发生胃底腺息肉的病例后,人们开始逐渐关注PPI的不良反应。

研究报道,长期使用PPI可致骨质疏松、艰难梭菌感染、肺炎、心肌梗死、低镁血症、维生素B12缺乏等不良后果。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PPI制剂为胃底腺息肉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之一。

Tanaka等报道了1例服用雷贝拉唑后出现的胃底腺息肉患者,在停药9个月后发现息肉明显减小,进一步说明胃底腺息肉的发生与PPI使用相关。

Shuichi等报道1例使用奥美拉唑后胃镜发现增生性息肉的患者,且患者并无Hp感染史,并提出长期使用PPI制剂可能是胃增生性息肉发生的一个独立于Hp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于PPI导致胃息肉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原因有:

PPI抑制胃酸分泌,使得胃底腺体扭曲扩张,进而可形成黏膜内囊肿,囊肿扩大可发展成为胃底腺息肉;

PPI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时可导致促胃液素分泌增加,而高水平的促胃液素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有关;

与未使用PPI制剂者相比,使用者胃镜下可见多发性白色隆起性病变和鹅卵石样黏膜,也可能最终进展为增生性息肉。

但是,Garcia-Alonso等在胃底腺息肉与非胃底腺息肉人群中发现,二者长期使用PPI制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可能与PPI制剂的使用时限较短有关。胃息肉的发生与长期使用PPI制剂有关,提示临床医师在今后指导患者使用PPI制剂时应考虑其剂量及使用时限。


3.年龄、性别

研究显示,胃息肉多发生于45~60岁人群,其中女性占63%,男性占37%。Elhanafi等在其研究人群中发现,胃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岁。

郑恩典等发现胃息肉检出率女性约为男性的1.7倍。

研究表明,各类型胃息肉患病率在10~69岁呈快速上升趋势;在69岁人群中,胃底腺息肉出现下降趋势,胃腺瘤性息肉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增生性息肉出现轻微下降趋势。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是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4.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

Abraham等研究增生性息肉患者息肉周围黏膜时发现,85%的患者胃黏膜具有炎性改变,其中活动性慢性幽门螺杆菌胃炎、反应性或化学性胃病或环境性的化生性萎缩性胃炎较为常见。

Zhang等分析了1508例病理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其易合并胃息肉,且主要为增生性息肉。

上述结果表明各种形式的胃炎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性。

另有研究认为,胃息肉的发生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尤其是胃底腺息肉,此类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明显增高。Fan等的研究佐证了上述结果,认为可能是与患者长期使用PPI有关,进一步说明其与胃底腺息肉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此外,研究报道,胃息肉的发生与胆汁反流相关,可能机制为反流入胃的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和胰酶,改变了胃内pH值,使胃内处于低胃酸状态,促胃液素分泌增加。结合型牛磺胆酸在酸性环境中可刺激胃黏膜炎症性增生,二者均可诱发息肉的产生。

5.生活习惯

Cao等研究发现饮酒、吸烟均是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在动物实验中,经常使用乙醇诱导大鼠胃黏膜损伤,因为乙醇可直接损害胃黏膜屏障,进一步可致炎症细胞的活化及促炎因子的释放,如组胺、白三烯、内皮素等多种炎性介质,进而加剧胃黏膜的损伤,导致胃黏膜炎症、溃疡及胃息肉的形成。但乙醇与胃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证实。Giulio等发现,吸烟可增加萎缩性胃炎患者并发良性胃息肉的风险,这与吸烟增加Hp感染一线治疗失败的可能性相关,并且吸烟可减少胃黏膜血流量,致胃黏膜缺血、糜烂,增加胃黏膜息肉的发生风险。

Tsubono等在多种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绿茶多酚抗癌活性强,可抑制亚硝化、细胞增殖,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这与Huang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其认为饮用绿茶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但需注意绿茶的使用方式,因为饮用过高温度的绿茶反而会增加胃癌的发生率。

研究还发现,普洱茶及黄茶提取物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及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由此推断,饮茶可为胃息肉的一个保护性因素,但需注意饮茶方式。

胃息肉也与人们精神心理因素、是否规律饮食、食用高温食物、进食蔬菜水果等具有相关性。

总结

近年来由于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且其具有恶变潜能,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增生性息肉不仅与胃癌具有密切关联,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联系,需引起研究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

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某些可控和非可控因素相关,因此为预防胃息肉的发生,对一些可控因素,如Hp感染、PPI的长期使用、慢性胃炎及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应予以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并根除Hp,避免滥用PPI,规范治疗慢性胃炎及胃食管反流病,杜绝吸烟及饮酒习惯。

目前关于胃息肉发病相关因素至今无统一定论,需国内外学者在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方面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文献节选自:苏红霞,李转,关泉林,王玉平,周永宁.胃息肉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兰州大学学报.2020.46(3):69-74.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乳房自检预防乳腺癌 该怎么做?
平卧床上,被检查一侧上臂高举过头,再用另一只手掌轻轻扪按乳腺,由内向外,由上向下,顺序触摸,切忌用手指捏挤乳腺,否则会将抓捏到的乳腺组织误认为乳腺肿块,应特别注意外上方,此处腺体组织较厚,同时也是肿瘤的好发部位。2、检查方法:脱去上衣,站立或端坐在镜前比较双侧乳腺,注意:⑴大小形状、是否对称、轮廓有无改变、有否肿胀、萎缩、突起。1、检查时间:乳腺的状态受雌激素的调控,月经后一周左右,雌激素水平最低,乳腺最松软,乳腺组织较薄,肿块等病变易被查出。乳腺的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肿瘤的最好方法,定期的自我检查,可以发

0评论2025-04-306

乳腺癌:定期乳房自检可有效预防
钼靶照相是近年来国际上推荐的乳腺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可以发现临床查体摸不到肿块的乳腺癌,通常适用于40岁以上的女性,此年龄段的女性乳腺对射线不敏感,受到的放射损伤有限,且乳腺密度相对较低,容易通过钼靶照相发现异常。但如果有人为或外在因素(如过度补充雌激素、不怀孕或不哺乳等)影响了这些阶段,导致雌激素水平突然变化,就像原本平稳行驶的汽车突然猛踩油门或急刹车,会对车内的传动系统造成冲击损坏一样,这种激素的骤然变化也会刺激乳腺上皮,诱发细胞恶变,导致乳腺癌。一般情况下,建议20~40岁的女性每3年到医院做一次乳腺

0评论2025-04-289

肺癌三级预防是怎么预防的
一级预防——无病时针对致癌病因提早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肺癌的一级预防根本在于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三级预防——减少疾病危害进行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4、饮食预防与化学预防,旨在通过使用药物、食物或营养成分来干预癌前病变,预防肺癌发生和分化逆转肿瘤细胞来预防和控制肺癌。对确诊的肺癌病人给予及时、最合理的综合有效的治疗

0评论2025-04-2710

肺癌患者预防复发要注意这些
因为肺癌术后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虽然出院了但是身体还是很虚弱,并且治疗效果还不是很稳定,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发并发症或者复发。希望肺癌患者及家属多多了解,相关防止复发的知识,并且能够在术后真正做到这些注意事项,争取打赢肺癌恶魔,早日恢复健康。5、有不适感随时就医,应定期随访目前主张治疗后患者随访时间安排为头两年每三个月一次,密切观察对发现肺癌复发很重要。肺癌复发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众多患者的噩梦。1、合理体位,适当运动进行身体锻炼锻炼中可能会出现肺部疼痛的现像,但是也要适量的做些运动,肺癌术后身体虽然很

0评论2025-04-2610

预防癌症要先管好自己的嘴
长期吃油炸食品可能还会诱发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研究已证实,吸烟会导致肺癌、食道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因为烟焦油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当烟雾被吸入时,这些致癌物就可能附着在鼻咽部,经长期慢性刺激会诱发癌变。另外,父母不要把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小宝宝吃,因为研究发现感染EB病毒会诱发鼻咽癌,该病毒可经唾液传播。研究表明,常吃油炸食物的人,其部分癌症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不吃或极少进食油炸食物的人群。”市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方炳木说,饮食不规律,饭局上的烟、酒以及不知不觉过度饮食,使我们的肠胃始终处在

0评论2025-04-2510

生活中如何预防癌症
由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联合出版的《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是迄今为止关于饮食、体重和体育锻炼对癌症风险影响的最全面的报告,遍布全球的研究团队评估了7000项科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由21名全球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如何预防癌症提出了重要建议。因此建议大家除了少吃高能量(尤其是高糖或低纤维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红烧肉、炸薯条和奶昔等)的食物,避免含糖饮料等饮食习惯外,更应增加身体活动。三、控制体重是防癌第一措施身体肥胖可以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对于癌症也是,已有充分证据证明肥胖

0评论2025-04-2414

怎么预防皮肤癌好
皮肤癌的发病因素与环境、日光曝晒、X光线、石油和焦油等有关,所以在预防皮肤癌的时候要注意远离这些因素。如果把衣服对着阳光照照,你会发现不透明的衣料防晒作用比较好。4.患有黏膜白斑、慢性炎症等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并定期检查,有助于预防皮肤癌的发生。使用防晒霜,这对肤色较浅和患过皮肤癌的人尤其重要。5.在饮食上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果,喝茶也可以预防皮肤癌。下面来看看皮肤癌的预防办法有哪些。

0评论2025-04-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