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识是,癌症治疗的效果与诊断绝对相关。而且,可以说诊断越早越好,即使癌症处于萌芽状态,疗效也越好。如果想在 "刚刚形成时 "诊断出来,就必须在它形成之前就引起重视。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在小偷手刚伸出来的时候抓住他,你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这个人的可疑行为,道理是一样的。
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使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时,发现很多人肺部都有一些小结节,这些小结节大多不是肺癌,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其动态变化,医学上称之为 "随访"。如果结节不断增大、质地不均匀、长入血管、出现毛刺等,就可以诊断为早期肺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灵敏的检查方法加上密切的随访检查,是许多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法。
胃癌曾长期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但如今由于肺癌的猛增,胃癌的发病率已退居第二位。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48万例,死亡37万例,仍是世界胃癌高发区,胃癌离我们并不遥远。
胃癌是可以预防的,因为胃癌的病因比较明确,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相关性不是很强,研究表明,即使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良好的生活行为也可以降低患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以清除的,有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后,患胃癌的风险会降低。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盐摄入过多、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吸烟和酗酒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而良好的生活行为无疑有助于预防胃癌。
胃癌是可以治疗的。最早的原位癌,即仍局限于胃黏膜上皮(胃最表层的组织)的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接近 100%,换句话说,都有治愈的希望。关键在于 "早 "字,而且越早越好。
幸运的是,被誉为诊断胃癌 "黄金标准 "的胃镜检查已经在我国普及。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而胃癌都是起源于胃黏膜,然后向胃周围和胃深部发展的癌症。如今,胃镜检查还可以利用放大、染色等辅助技术,医生可以直接用放大镜观察患者的胃部,小到2~3毫米的微小胃癌都难逃其法眼,其精细程度可见一斑。胃镜检查中发现的可疑病灶,还可以立即取样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更加精确、准确。
问题是,哪些人应该做胃镜检查?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有先兆,甚至上腹部可触及肿块的患者应该做胃镜检查,但如果是胃癌,恐怕还不是早期。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的病人应该做胃镜,但恐怕大多是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那么,早期胃癌是什么症状呢?很遗憾,早期胃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既然没有特殊症状,我们到哪里去找早期胃癌患者做胃镜诊断呢?
这取决于胃癌的发展史。原来,胃癌并不是好端端的胃突然长出来的,它的前身是慢性胃炎,而胃癌几乎都是从慢性胃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慢性胃炎逐渐演变而来的。一般认为,从慢性胃炎到胃癌大约要经过五个阶段: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增生、异型增生、癌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病情较轻。如果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及时治疗,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大多可以治愈。但如果置之不理,不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行为的改善,就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分泌消化液的腺体萎缩,影响消化功能、 如果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例都会好转,但也有少部分病例会继续发展,受损的胃黏膜细胞会被肠上皮细胞取代,这在病理学上被称为 "肠上皮增生",简称 "肠病"。这种肠上皮增生已被认为是 "肠癌前病变"。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大约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胃部的疾病还只是处于不同阶段的慢性胃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包括清除幽门螺杆菌、改善饮食和生活行为等,来预防慢性胃炎的发展和胃癌的发生。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病理检查,也可以用来追踪慢性胃炎在一二十年间的变化。例如,对于一般萎缩性胃炎,建议三年检查一次,对于有肠上皮增生和轻度各向异性增生者应每年检查一次,如果是中度各向异性增生则应3~6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是重度各向异性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考虑切除似乎是最佳策略。
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病,但其中有一小部分会演变成胃癌。不过,慢性胃炎是可以治疗的,而且可以避免进一步恶化。即使发生癌变,也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发现,及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转祸为福,关键在于认真重视。
胃镜检查
作者及公众简介
本文作者杨炳辉是复旦大学上海官网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因肝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胃部不适的潜在因:胃硬与胃癌的关系及应对策略
症状胃痛或胃部不适便秘、腹泻或两者兼有胃胀疼痛和疼痛部位的改变排便次数和频率改变治疗方法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侧重于缓解症状。便秘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如果患者对美沙拉嗪反应不佳,医生可能会使用皮质类固醇,这药物有助于减轻炎症。晚期胃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胃痛、黄疸、胃部积液和吞咽困难。有些便秘患者会感到腹胀,这可能是由于坚硬、结块的粪便影响了肠道蠕动并增加了细菌发酵。如果情况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全结肠切除术。
0评论2024-04-28298
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距离有多远?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镜诊疗中心团队表示,对于已经发生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定期复查胃镜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有中重度萎缩和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应每年随访一次左右,无肠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根据情况进行内镜和病理随访。萎缩性胃炎患者复查除胃镜检查外,还需做多部位取样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必要时还需做内镜染色、超声内镜等特殊检查。胃癌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到肠癌和上皮内瘤变,最后演变为胃癌。临床上,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多数患者可有上腹灼痛、胀痛、
0评论2024-04-27392
健康体检发现胃蛋白酶指标异常,可能暗示胃癌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发生、胃黏膜受损时,PGI、PGII 会升高,同时根据胃内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应升高,其病理过程就是,当胃黏膜因各种原因受损时、 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减少,胃腔内酸碱度升高,使胃蛋白酶原不能被活化成为胃蛋白酶,积聚的胃蛋白酶原就会从破碎的细胞间隙中 "逃逸 "出来,进入血管,使血中浓度升高。然而,当胃黏膜萎缩,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本身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减少,"逃逸 "到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也相应减少,尤其是 因此,日本将胃癌筛查标准定为 PGI 图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和 PG 之间的关
0评论2024-04-26232
胃癌的隐蔽性:医生揭示早期筛查技巧
不久前,一位40多岁的男子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来做胃镜检查,结果被查出患有早期胃癌,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我能吃能喝,怎么会长癌。只有胃镜才能诊断这类早期胃癌。我们来看一组数据:80%以上的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症状。发现早期胃癌的 "金标准"--胃镜检查 我曾不止一次地呼吁,胃肠镜检查应该是常规体检的必备项目,因为早期胃肠癌是其他手段无法发现的。此外,胃肠道钡餐造影对浸润性胃癌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适用于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这类人群包括消化道肿瘤家族史、高发区人群、不良嗜好人群、胃溃疡未治疗、胃癌前疾病(息
0评论2024-04-25224
胃溃疡与胃癌的早期区别及诊断方法探讨
2. 一般情况下,胃溃疡患者状态好,食欲好,对药物治疗反应好,很少出现贫血,全身无淋巴结肿大。2、胃癌的胃镜表现:隆起型:主要表现为菜花样肿块向胃腔内突出,表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表面覆盖浅表糜烂、充血、溃疡或污苔,组织质脆易出血。年龄和病程 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90%的患者有上腹痛,且呈周期性,每次疼痛可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缓解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发作,往往持续多年。因此,重视胃癌的早期表现,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因此,关注胃癌的早期表现,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3. 疼痛的规律性 胃溃疡疼痛大
0评论2024-04-24250
肠上皮化生与胃癌风险的关系探究
肠上皮增生分布慢性萎缩性常伴有肠化,肠化是胃黏膜损伤的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改变。小肠化生,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广泛见于各种良性胃病(57.8%),特别是慢性胃炎,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也加重,故认为小肠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肠上皮化生的分型根据粘液的组织化学染色将肠上皮增生分为两类:小肠型化生(即完全的肠上皮化)和结肠型化生(即不完全的肠上皮化)。肠上皮化生常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干细胞异常分化,分化为肠上皮细胞。肠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黏膜上皮所代
0评论2024-04-23251
深入解析:TNM分期系统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M1 淋巴结外有远处转移TNM 分期表TNM 分期T 期N 期M期0期TisN0M0IA 阶段T1N0M0IB 期T2T1N0N1M0M0IIA 阶段T3T2T1N0N1N2M0M0M0IIB 期T4aT3T2T1N0N1N2N3M0M0M0M0IIIA 期T4aT3T2N1N2N3M0M0M0IIIB 期T4bT4bT4aT3N0N1N2N3M0M0M0M0IIIC 期T4bT4bT4aN2N3N3M0M0M0IV 期任何 T任何 NM1虽然病理学家对手术标本进行检测后得出的术后分期非常准确,被称为病理
0评论2024-04-21245
肠上皮化生是否可以确定胃癌的癌变
很多做过胃镜检查的中老年患者有时会发现,胃镜报告上写着 "肠上皮增生",这其实是一种癌前病变。如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仅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还能预防或阻止肠上皮化生的进展。目前,胃癌的主要模式是:正常胃黏膜→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肠化生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病变。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上皮化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复查,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要防止病情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已经出现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要防止肠上皮化生继续发展。
0评论2024-04-20245
牙龈疾病与胃癌风险增加52%有关: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
发表在《肠道杂志》(Journal of Gut)上的研究结果认为,牙龈疾病引起的炎症是导致癌症风险增加的一个因素。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时,总体而言,与从未患过牙周病的人相比,有牙周病史的人患喉癌的风险增加了59%,无论他们的牙齿是否脱落。与从未掉过牙的人相比,掉过两颗或两颗以上牙齿的人患胃癌的风险增加了 33%,患喉癌的风险增加了 42%。具体来说,有牙龈疾病史的人患胃癌的风险增加了52%,患喉癌的风险增加了43%。林燕青编译日报肠https:cosumer.healthday.comde口腔口服格式tal
0评论2024-04-1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