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药物首页 药物分类 切换频道

拉罗替尼VS恩曲替尼,两款"治愈系"抗癌药谁更强?

2025-10-11 10:1070

同为广谱抗癌药,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两款"治愈系"抗癌药,哪个治疗效果更好呢

第二代NTRK抑制剂已经拿到了突破性指定,算算时间,也该到大家开始研究“第一代药物中哪个最好”的时候了。

将两款药物放在相同环境下对比疗效的“头对头”试验一直有其独特的意义。历史上很多出类拔萃的药物,例如奥希替尼,就是在与同靶点的药物(前代的克唑替尼)的头对头试验当中,展现出了明显优势。

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同属于第一代NTRK抑制剂,在NTRK突变患者的治疗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这两款药物,哪款的疗效更好呢?

受拜耳公司之托,来自西班牙HospitalUniversitarioFundaciónJiménezDíaz的J.Garcia-Foncillas教授,完成了这两款药物现有试验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

拉罗替尼VS恩曲替尼

这项研究汇总分析了多项拉罗替尼临床试验(包括LOXO-TRK-14001、SCOUT和NAVIGATE试验;数据截止至2020年7月)和恩曲替尼临床试验(ALKA-372-001、STARTRK-1和STARTRK-2试验;数据截止至2018年10月)的结果,根据患者的共同基线特征(性别、年龄、种族、ECOG评分、肿瘤类型、转移性疾病、NTRK基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先前治疗线数)进行分层,尽可能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对比。

最后,来自拉罗替尼组的117例疗效试验患者和147例安全性试验患者,以及来自恩曲替尼试验的74例患者的数据被纳入了分析。


结果显示,与恩曲替尼相比,拉罗替尼在中位总生存期、缓解持续时间等数据方面展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由于上市时间非常接近,又都是原研药、适应症还非常接近,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这两款药物“扯头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在NTRK突变实体瘤这个适应症上面,拉罗替尼的疗效(目前看来)比恩曲替尼更好。当然,这项研究是由拉罗替尼的研发商拜耳公司资助的,换句话说,这项研究能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正是因为拜耳有十足的信心得到“拉罗替尼比恩曲替尼疗效好”这样一个结果。

疗效超群,这是拉罗替尼最大的闪光点。

但恩曲替尼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恩曲替尼是一款双靶点的药物,它不仅有NTRK实体瘤的适应症,还有ROS1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

而且在ROS1适应症上面,恩曲替尼能够明显地超越同为第一代药物的克唑替尼,尤其是它卓越的入脑活性,对于脑转移患者的出色疗效,让它同样成为了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每款药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适应症。患者想要获得最好的疗效,就应该选择适应症最符合自己的那款药物,或者那个治疗方案。

01、拉罗替尼:首款获批广谱抗癌药,缓解率75%

2018年年底,拉罗替尼以其超高的缓解率,以及独特的“不限癌种”即“泛癌种”的应用模式,将“广谱抗癌药”这一概念送上了抗癌的舞台。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者使用拉罗替尼治疗了共计17类癌症的患者,均展现出了非常高的临床缓解率,以及超长的缓解持续时间。

拉罗替尼的三场“成名之战”分别为LOXO-TRK-14001(NCT02122913)试验、SCOUT(NCT02637687)试验和NAVIGATE(NCT02576431)试验。对于NTRK阳性的各类实体瘤患者,拉罗替尼治疗的整体缓解率为75%,其中完全缓解率22%,部分缓解率53%;且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非常长,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到了35.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25.8个月。

其疗效优势充分体现于各类癌症的治疗中:


02、恩曲替尼:第二款获批广谱抗癌药,缓解率69%

恩曲替尼与“治愈系”“神药”拉罗替尼齐名,是第二款获批上市的“广谱抗癌药”。恩曲替尼同样具有实体瘤适应症,除此以外,恩曲替尼还是一款多靶点的药物,目前已经获批了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

这样多靶点的独特优势,让恩曲替尼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展了临床试验项目。

2020年ESMO会议上,一项恩曲替尼治疗亚洲患者的试验公开结果。在NTRK突变阳性的患者中,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整体缓解率75.0%(3/4),其中颅内病灶缓解率100%(3/3),基线未发生脑转移的患者整体缓解率66.7%(6/9);取得了临床缓解的患者中位缓解持续10.4个月,所有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4.9个月。

根据研究结果,在所有地区的NTRK阳性实体瘤患者中,整体缓解率57%;在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亚组中,整体缓解率78%。亚洲患者亚组的结果与所有人群中的疗效相符,整体疗效比较理想。

NTRK-泛癌种的"钻石基因"

NTRK是一类泛癌种的驱动基因,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各类癌症,都可能因为这一基因的融合突变导致。

但同时,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中NTRK融合突变的检出率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部分癌症中NTRK融合突变的检出率非常低,但也有少部分癌症中这一驱动基因突变的检出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图中所示的各类癌症中,黑色字体示该类型的癌症发生率较高,但NTRK融合的检出率低;红色字体示该类型的癌症发生率较低,但NTRK融合的检出率高。

从比例来说,NTRK融合突变在分泌性乳腺癌、唾液腺癌成年患者以及分泌性乳腺癌、婴儿纤维肉瘤、先天性肾癌儿童患者中检出率在75%以上;在甲状腺癌、胃肠道间质瘤、神经胶质瘤及部分黑色素瘤患者中检出率约为5%~25%;在结直肠癌、胰腺癌、胆管癌、肺癌、肉瘤、脑瘤等癌种中也有检出,但检出率低于5%。

按照这种分布规律,许多原本治疗方案非常匮乏的罕见癌症患者(或患儿),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基因检测列表中添加上NTRK,并有希望从各类NTRK抑制剂的治疗中获益。


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是相同类型的癌症,小儿患者存在NTRK融合突变的比例也比成人患者更高。

创造长期生存的"奇迹"!临床试验正在招募

作为广谱抗癌药的代表,NTRK抑制剂的研发非常之迅猛。在拉罗替尼以及恩曲替尼上市之后的这两年里,大量同靶点新药井喷般问世。

不论是何类癌症,只要患者在进行基因检测的时候发现了NTRK突变,包括融合以及点突变,都可以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新药临床试验项目。

由于项目数量角度,我们就不具体列出。愿意尝试新药的患者,可以联系基因药物汇-临床新药招募中心咨询详情。

担心耐药?用第二代药物"克服"

对于癌症患者们来说,“耐药”就仿佛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尚未发生,但却时时刻刻展现着它的威胁。

分析拉罗替尼(红色折线)和恩曲替尼(蓝色折线)治疗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DoR)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图形,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患者会对原本疗效非常显著的药物发生耐药,疾病进展,进而不得不寻求另一种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


不过我们都是专业的,连这一线治疗完成之后的方案都帮大家想好了。越来越多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治疗药物已经问世,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选择。

目前,Repotrectinib的临床试验正在招募患者,包括初治的、既往一线治疗耐药的、既往二线治疗耐药的ROS1以及NTRK阳性实体瘤患者,都可以提交病历资料(附联系方式)至招募中心邮箱(doctorjona0404@gmail.com)申请初步的入组筛选,或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招募中心,了解试验招募进度。

即使筛选失败、无法参与Repotrectinib的临床试验项目,我们也会为您寻找其它合适的新药,尽可能地做到让每位患者都有药可用。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速递|反应率翻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获FDA加速批准
除此以外,FDA还同时将Asciminib治疗T315I突变的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适应症转为正式批准。速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Asciminib(Scemblix)获FDA加速批准2021年10月30日,FDA加速批准了Asciminib(Scemblix)的新适应症申请,用于治疗Ph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此前,这款药物已经获得了FDA授予的孤儿药与快速通道的资格,并且获得了突破性疗法的称号,用于曾经接受过2种或以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以及携带

0评论2025-10-131

这个基因是癌症转移的"罪魁祸首"!用靶向药物该如何解决?
癌症肿瘤转移和FAK(PTK2)基因高度相关,FAK是什么,FAK抑制剂有哪些肿瘤的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了癌细胞的增殖、对细胞外基质的消化,以及其后癌细胞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患者全身,并在靶器官上重新定植等一系列步骤。当然,也有一些可能的风险,比如以FAK为靶标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副作用可能会比较广泛(毕竟正常细胞也普遍表达FAK),副作用严重性未知。在通过Ⅰ期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安全性(不良反应可耐受,均可逆)以及初步的有效性(27%)之后,研究者开始进一步尝试这款药物与KRAS抑制剂联合,用于治疗

0评论2025-10-115

一个靶标就有靶向+免疫双重效果!这类新的靶向药堪称抗癌"万金油"
这一次,小汇将为大家带来一种新的靶向药物类型,既能够抗KRAS、又能够抑制PD-1的小分子药物,SHP2别构抑制剂。部分这一靶点的药物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SHP2抑制剂与EGFR抑制剂、KRAS抑制剂、FAK抑制剂、CDK4/6抑制剂以及PD-1/PD-L1抑制剂都有一定的协同效果。绝大部分靶向药物抑制某个靶点,都是与这个靶点对应的蛋白质进行“竞争”,抢夺靶点的功能位点,从而阻止蛋白质与靶点结合,起到“抑制”的效果。对于SHP2这个靶点来说,正构抑制剂的毒性太强,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人员将目光放在了别

0评论2025-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