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4月10日电第二军医大学一课题组近日设计出一种新型肿瘤靶向治疗策略,并自主制备了可以有效阻止肿瘤生长的新型抗体药物。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
在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中,一种被称为EGFR的分子靶向药物常结合放射治疗使用,然而该疗法仅在初期见效,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为克服这一难题,第二军医大学生物物理学教研室的雷长海教授和胡适博士组成课题组,致力于“肿瘤干细胞”研究,因为肿瘤干细胞具有抵抗放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能力,是癌症治疗的一大“绊脚石”。胡适表示,唯有同时实现对肿瘤实体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双重抑制,治疗才能产生效果。
经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对EGFR靶向药物和放射治疗都具有抵抗性,这种抵抗性和细胞上的Notch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干预Notch信号通路,即可抑制治疗时肿瘤干细胞的耐药问题。利用新型制备技术,课题组成功构建了一种能同时阻断两种信号的新型基因工程抗体。《科学・转化医学》杂志评论称,双功能抗体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展现出非常优秀的抗肿瘤及抗肿瘤干细胞的效果,是双靶向联合治疗的一记重拳。
《人民日报》(2017年04月11日12版)
CAR- T 疗法治疗胶质母细胞瘤首次成功穿越血脑屏障
此次报道的试点研究中,将CART-EGFRvIII疗法用于10例过度治疗的复发性/难治性GBM患者,每例患者接受了单剂量静脉输注CAR-T细胞。CAR-T细胞治疗复发性GBM的初步经验表明,尽管静脉输注导致了脑内的on-target效应,但克服肿瘤局部微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和解决抗原异质性将可能提高EGFRvIII靶向策略在GBM治疗中的疗效。这项研究已于近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论文标题为“ASingleDoseofPeripherallyIn
0评论2025-09-015
【今日推荐】血液恶性肿瘤治疗的最新发展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通过实时定量PCR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MRD),据此建立了基于危险分层治疗的体系:对于低危患者选择大剂量化疗,而对于高危患者选择allo-HSCT,使其复发率从45%-50%下降到15%,而5年生存率由50%-65%提高到82.7%,疗效达到了目前国际领先水平,改变了国内外学者认为“该类AML无需移植”的传统看法,实现了危险分层指导的AML-ETO分层治疗,可显著改善其预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基于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长期机制研究,发展了国际原创的单倍体移植体系“北京模式”:(1)确定
0评论2025-08-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