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胃癌的7大高危人群!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2025-01-13 870
核心提示:所谓胃癌的高危人群,就是指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胃癌的人,这类人群的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几倍,甚至十倍。临床上,通过对高危

所谓胃癌的高危人群,就是指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胃癌的人,这类人群的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几倍,甚至十倍。临床上,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胃癌,是提高患者5年内生存率的关键。

盘点胃癌的7大高危人群

1、患有癌前病变的人群

癌前病变是指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如: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可达10%;慢性胃溃疡,癌变率低于3%;胃息肉,直径>2cm,多发且基底较宽者癌变率高;胃部分切除者,残胃癌变率可达0.3%-10%;其他癌前病变,如巨大胃黏膜肥厚症,疣状胃炎等。

2、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

如饮食不规律、高盐饮食,喜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货和隔夜菜;喜食烧烤、常食用霉变食物、少食新鲜蔬菜等。

3、长期酗酒及吸烟的人群

酒精可使黏膜细胞发生改变而致癌变。吸烟也是胃癌很强的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者危险性最大。

4、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

患者家属中胃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5、某些特殊职业

长期暴露于硫酸尘雾、铅、石棉、除草剂者及金属行业的工人,其胃癌风险明显升高。

6、居住在地质、水源含有害物质的地区

在火山岩、高泥炭或有深大断层的地区,水中Ca/SO4比值小,而镍、硒和钴含量高。火山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3,4-苯并芘,高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易损伤胃黏膜。硒和钴也可引起胃黏膜的损害,镍可促进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7、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

有研究称,约半数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国人约60%感染该菌,但仅0.03%的人群患胃癌。

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1、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薰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2、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3、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4、遗传和基因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病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
  • kuadu-y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文章大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c)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3006065号-2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