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百科首页 百科分类 切换频道

北大外科专家罗成华:如何应对腹膜后肿瘤手术大出血?

2025-09-13 09:0310

由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起源部位的特点,决定了其周围毗邻与大血管有密切的关系,并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对于巨大腹膜后肿瘤更是如此。而巨大腹膜后肿瘤、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由于暴露困难、解剖不清、周围关系复杂,这些病例手术尽管术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时也难免发生术中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腹膜后肿瘤术中大出血的可能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是腹膜后大血管误伤破裂出血,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血管、肠系膜血管,以及腹膜后器官供应血管;


二是肿瘤周围的粗大供瘤血管在肿瘤游离过程中破裂出血;


三是盆腔肿瘤在游离骶前间隙时,骶前血管破裂出血;


四是肿瘤切除之后瘤床出血不止。


腹膜后肿瘤术中大出血该如何处理?


腹膜后肿瘤术中出血量大时,如超过3000亳升,由于循环血量不足,病人将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速等失血性休克症状,此时应及早与麻醉医师联系,密切监测生命指标,最好做有创动脉压监测,快速补充血浆、血球、代血浆以及进行其他抗休克措施。


手术医师此时应保持镇静,在出血原因不明时,切忌慌乱中盲目钳夹,造成重要大血管或腹膜后器官误伤,而且腹膜后大血管的裂口可能在止血钳的钳夹下越裂越大,出血更加凶猛,危及病人生命。


此时立刻以手指或纱布纱垫压迫止血,迅速判明出血原因,若为大血管破裂出血,立刻取出血管器械,用无创钳控制破裂的大血管,直视下缝合修补。在判明是腹膜后肿瘤周围的供瘤血管出血时,可用止血钳夹止血,给以缝扎或结扎。骶前出血有时很难控制,由于盆膛肿瘤占据几乎所有的空间,出血部位无法很好显露,并直视下妥善处理,只好采取纱布、纱垫压迫,临时止血,等肿瘤切下后再彻底止血。


当巨大有腹膜后肿瘤经过长时间艰难的手术被切下后,由于手术过程大量的出血和输血,丢失很多凝血物质,病人的凝血机能很差,肿瘤床出血有时很难控制,可见出血的血管结扎或缝扎后,创面仍不停渗血,尽管局部使用各种凝血海绵或纱布,也无法控制渗血,而病人的血脉搏很不稳定,应尽快结束手术。


此时最有效而简便的止血方法,就是用宫纱或纱垫填塞、压迫创面,缝合切口,结束手术。但应切记准确记录填压的宫纱或纱垫数,并将宫纱一端置于切口外,等3天后拔除。


专家介绍

罗成华

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大外科主任

罗成华,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副主任及腹膜后肿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普通外科学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生导师,知名肿瘤外科、肛肠外科、普通外科专家。


每年收治疑难、复杂腹膜后肿瘤及盆腔肿瘤病人达500例以上。曾在CLEVELANDCLINICFLORIDA肛肠外科进修1年余,擅长盆底重建及功能肛肠外科疾病处理。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著7篇。举办中国腹膜后肿瘤论坛、中国肛肠创新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获全军医疗成果奖1项,国家专利4项。


已出版《腹膜后肿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结直肠肿瘤》、《便秘治疗学》、《痔治疗新技术-LigaSure痔切除术(附手术操作DVD)》等专著,正主编《RetroperitonealTumors:InvestigationandManagement》。


曾被中央电视台2、7、10频道,北京电视台、新华网、健康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及北京首发基金等项目,总科研经费达500万元。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腹部肉瘤学组委员、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肛肠诊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InternationalFellow、中国中医教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杂志》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等职。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日本开发多发性骨髓瘤新型免疫疗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2015年报告过一种基于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免疫疗法,可追踪、杀死癌变B细胞,从而对多发性骨髓瘤起到治疗效果。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这种方法有望成为治疗骨髓瘤的新型免疫疗法,他们将于2019年开始进行临床试验确认疗效和安全性。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癌症,日本大阪大学最新开发出治疗这种疾病的新型免疫疗法。将其移植到实验鼠体内后,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免疫细胞不会伤害正常细胞,只会专门杀死骨髓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抗癌效果。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就将其

0评论2025-09-126

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有新靶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朱孝峰教授团队从细胞自噬机制角度,揭示了从CaMKII激活到Id蛋白的自噬性降解进而调控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上神经母细胞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Id蛋白的降解促进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该团队研究发现,钙调蛋白激酶CaMKII可以直接磷酸化Beclin1的丝氨酸90位点,并促进后者发生K63型泛素化进而激活自噬,同时,CaMKII也可以磷酸化分化抑制蛋白Id1和Id2,磷酸化的Id蛋白进而与泛素连接酶TRAF6结合,促进Id蛋白的K63型泛素化,泛素化的

0评论2025-09-1011

免疫疗法对一类常见白血病显疗效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人员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对24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了临床试验。在接受CAR-T疗法治疗4周后,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患者的淋巴结大小,发现其中有17人肿瘤缩小或消失。报告说,接受CAR-T疗法治疗期间,这些患者中有20人出现了副作用,绝大部分人的副作用都得到缓解,但有两人送入重症病房抢救,其中一人死亡。美国研究人员17日公布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种基于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免疫疗法对成年人最常见的一类白血病有明

0评论2025-09-0914

《肿瘤生物学》被 SCI 除名,曾撤稿 107 篇中国医学论文
7月18日,WebofScience引文数据库所有者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表示,科睿唯安期刊评审专家团队经过仔细评估,最终决定:《肿瘤生物学》由于不再满足WebofScience期刊收录的一贯而严格的标准,该刊自2017年7月起不再被WebofScience数据库旗下的SCI收录。据科睿唯安介绍,被WebofScience收录的期刊需要满足以下四项标准要求:1、出版规范包括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国际编辑惯例、英文文献编目信息、同行评议过程和出版伦理等。科睿唯安表示,对于已被Webof

0评论2025-09-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