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陈先生的身体一直都很好,但半年前一次体检发现血糖高,医生建议他吃点降糖药控制血糖。
吃了一段时间药之后,陈老师的血糖仍然控制的不太理想,空腹血糖经常在10mol/L以上,餐后有时能到16、17mmol/L,他也没有太在意。
知道最近半个月,陈老师觉得上腹部时常会有点胀痛、背部也有不适感,食欲不如以前,于是才想起来再去医院看病。
医生给他拍了腹部CT,结果发现胰腺上长了肿瘤,再进一步检查觉得可能是胰腺癌,就转诊到了外科。手术做完后,不仅胰腺癌治好了,陈老师的血糖也稳定了。
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有什么关系?临床上统计,约40%的胰腺癌患者,会有糖尿病或高血糖。也有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得胰腺癌的风险要高于血糖正常的人。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血糖太高,就有可能刺激胰腺,从而导致胰腺细胞的癌变;而另一方面,胰腺癌会损害胰腺调节血糖的功能,而且胰腺癌细胞还有可能让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让患者出现类似2型糖尿病的表现。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陈老师,在发现胰腺癌之前,血糖始终控制不不理想,反倒是做完胰腺癌手术以后,尽管切除了一半的胰腺,血糖却正常了。
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要怀疑得了胰腺癌?并不是说得了糖尿病就会得胰腺癌,但是如果有下面这种情况的糖尿病,那就要警惕是不是有可能得了胰腺癌。
1.最近1年内才发现的新发糖尿病;
2.血糖突然升到很高水平,同时很难用药物控制,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
3.症状不典型,缺少「多饮、多尿、多食」的三多典型表现,但「体重减轻」消瘦明显;
4.年龄偏大,一般在55岁以上;
5.家里没有什么其他人得糖尿病;
6.一般不是特别胖,也没有高血脂等问题。
怀疑胰腺癌需要做什么检查?如果医生怀疑不是单纯的糖尿病,而可能是肿瘤,就需要给患者做一些检查。
1.强化CT
也叫增强CT,这是医生如果怀疑某位患者有胰腺肿瘤,首先会选择的检查。
做这个CT,需要给患者先打一针造影剂,可以将胰腺以及肚子里其他器官的情况,都看得比较清楚。如果真的是肿瘤,一般情况下,肿瘤的大小、位置、有没有转移等也能在CT上看出来,医生可以依此制定之后的手术方案。
2.抽血验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一大类抽血化验,可能表示肿瘤病情的指标。
胰腺肿瘤最常用的,是一个叫糖链抗原19-9的标志物,但很多时候不是胰腺癌的一些毛病也会使得这个值升高,所以不能说验血发现这个值高了,就一定是得了癌症。还得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测,以及CT检查的结果,综合评估。
3.内镜超声
如果医生怀疑患者得了肿瘤,但是CT上又找不到,那可能还会做这个类似胃镜的检查。
在内镜超声下,医生有可能发现非常小的肿瘤,还可以穿刺病理。
那这么好的检查为什么一开始不做?因为对患者来说,做胃镜比做CT要痛苦,而且这是一个有创伤的检查,所以首先还是推荐做CT。
4.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这个检查也类似胃镜,但是检查难度更高,需要的时间也略长。医生可以通过这个检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5.其他
还有一些其他检查,比如胰管镜、胰胆管内超声、基因检测等,都可以帮助医生在胰腺癌的早期就诊断出来,但由于临床开展的较少,实际上应用得不多。
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要早期诊断胰腺癌?胰腺癌并不是最常见的肿瘤,在中国男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9位。但是,胰腺癌死亡率很高,按死亡率排名在中国可以排在第7位,而西方国家则位列第4。
约四分之三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1年后死亡,5年后的生存率低于5%,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平均每5位患者中,仅有1位能通过手术根治,而大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处于癌症中晚期。
胰腺癌能成为「癌中之王」,一方面是由于肿瘤本身的恶性程度高,很容易转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胰腺癌早期没有什么典型的临床症状,善于「伪装」,不易发觉。
而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手术治疗,就可以「斩草除根」,不仅能提高手术切除率,还可以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如果发现有胰腺癌的危险「信号」,比如新发现的、但又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一定要及时进行筛查,确诊后尽快手术,把恶魔扼杀在襁褓之中。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