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警惕胰腺癌?恶性胰腺癌的症状有哪些

   2025-01-08 730
核心提示:为什么要警惕胰腺癌一位48岁的中年男子,半年前感到上腹部不适,背部酸痛,胃纳减退,饭后饱胀,消化不良。服用一般胃药和助消化

为什么要警惕胰腺癌

一位48岁的中年男子,半年前感到上腹部不适,背部酸痛,胃纳减退,饭后饱胀,消化不良。服用一般胃药和助消化的药物,效果均不明显,症状时轻时重。三个月后,食量减少,身体日见消瘦,皮肤和眼睛发黄。到医院检查,说是患黄疸型肝炎而被送入传染科隔离治疗。住院一个月,不但黄疸不退,反而越来越重,体重也减轻了8千克。外科会诊认为是阻塞性黄疸,手术打开腹腔时,竟是晚期胰腺癌,并已发生了广泛的转移,手术切除已不可能了。

胰腺癌为什么难以发现呢?原来,胰腺位于上腹部的最后面,是人体内分泌帮助消化的胰液和促进糖代谢的胰岛素的器官。它分为胰头、体部和尾部。胃及横结肠在它的前面,十二指肠环抱其右,脾脏紧贴于左。胰腺体积小,位置也较深。同时,早期胰腺癌的征象较不典型,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痛和上腹胀满等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到出现消瘦和黄疸时,大多数已进入中晚期了。那么,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能早期诊断出胰腺癌吗?也不尽然。特别是当胰腺癌肿的直径小时,胃及十二指肠钡餐造影X线照片以及利用CT、核磁共振断层扫描、同位素扫描或B超显像仪等先进的诊察仪器,也是难以发现癌肿的。进行十二指肠内窥镜或胰动脉造影等检查,对早期小癌肿也不能有效地显示出来。这是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

胰腺癌不仅早期诊断难,而且难治。在人体消化道癌肿中,虽说胰腺癌的发病率次于食道癌、胃癌、肠癌及肝癌,但它恶化程度高,即使手术切除,五年生存率只有3~5%,这是因为胰腺癌生长迅速,易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并随血液播散。

恶性胰腺癌的症状有哪些

1、腹块恶性胰腺深在于后腹部难摸到,腹块系癌肿自身开展的成果,坐落病变地点处,如已摸到肿块,已多属进行期或。缓慢恶性胰腺炎也可摸到肿块,与恶性胰腺癌不易辨别。恶性胰腺癌可构成肝表里胆管和胆囊扩大以及肝脏的胆汁淤积性肿大,所以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和胆囊。癌肿形状不规则,大小纷歧,质坚固定,可有显着压痛。因胰头部病变常在肿块呈现前就有其他显着的症状,故本病惹起的腹块相对地多见于胰体尾部癌。当癌变压榨腹主动脉或脾动脉时,可在脐周或左上腹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有时腹部肿块为肿大的肝脏和胆囊,还有恶性胰腺癌并发恶性胰腺囊肿。

2、消瘦、乏力恶性胰腺癌和其他癌瘤异样,常在初期即有消瘦、乏力。这种症状与癌瘤部位无关。在消化道瘤子中,恶性胰腺癌构成的体重减轻最为杰出,发病后短期内即呈现显着消瘦,体重减轻可达30斤以上,伴有虚弱乏力等症状。一些病人在其他症状还没有呈现曾经,首要体现为进行性消瘦。体重下落的缘由是由于胃口不振,进食削减,或虽有胃口,但因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诱发腹痛而不肯进食。此外,恶性胰腺外排泄功用不良或胰液经恶性胰腺导管流出受阻,影响消化及吸收功用,也有必定的联系。

3、血栓性静脉炎恶性胰腺癌患者呈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构成。如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时可惹起患侧下肢水肿。尸检材料示动脉和静脉血栓症的发作率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似更多见于胰体、尾部癌。癌肿能够排泄某种促进血栓构成的物质。如门静脉血栓构成可惹起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或腹水,脾静脉血栓构成可致脾肿大,这些患者易致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4、精力症状局部恶性胰腺癌患者可体现焦虑、烦躁、郁闷、特性改动等精力症状。其发作机制尚不清晰,能够由于恶性胰腺癌患者多有顽固性腹痛、不能安睡以及不能进食等症状,简单对精力和心情发作影响。

5、症状性糖尿病少量病人起病的开始体现为糖尿病的症状,即在恶性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如腹痛、黄疸等呈现曾经,先患糖尿病,以致随同的消瘦和体重下落被误为是糖尿病的体现,而不去思索恶性胰腺癌;也可体现为长时间患糖尿病的病人迩来病况加剧,或本来长时间能操控病况的医治办法变为无效,阐明有能够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作了恶性胰腺癌。因而,若糖尿病患者呈现持续性腹痛,或老年人俄然呈现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而近期俄然病况加剧时,应警觉发作恶性胰腺癌的能够。

6、其他此外,患者常诉发热、显着乏力。可有高热乃至有寒战等相似胆管炎的症状,故易与胆石症、胆管炎相混杂。当然有胆道梗阻兼并感染时,亦可有寒战、高热。局部患者尚可有小关节红、肿、痛、热、关节周围皮下脂肪坏死及缘由不明的睾丸痛等。锁骨上、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也可因恶性胰腺癌搬运而肿大发硬。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百科
  • kuadu-y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文章大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c)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3006065号-2 sitemap